运营工具人工智能

Tunee

一款名为Tunee的AI产品,堪称新一代的音乐创作神器。

标签:
一款名为Tunee的AI产品,堪称新一代的音乐创作神器。

它能让你像聊天一样,轻松创作出一首属于自己的歌曲,最重要的是,不管是生成质量还是产品体验,都是超出我预期,也有很多值得产品学习的地方。

诚然,市面上AI音乐工具并不少,但Tunee真正让我想要写下这篇文章的,不只是它强大的功能,更是它背后所体现的,对用户价值和产品定位的深刻思考。

而这种思考,对于咱们每一个产品经理来说,都极具启发意义。

 

1、从产品定位看设计:AI音乐创作的价值,是陪伴而非工具

每当体验一款新产品之前,就很容易犯产品职业病,忍不住发问:这东西的目标用户是什么?解决了什么场景下的什么问题呢?

我没有看产品介绍,简单体验后,试着先回答我作为用户,可能有哪些应用场景?

在体验产品之前琢磨了下,大概有这么几类:

第一类是功能性的。

比如我这样的内容创作者需要为自己的视频、播客配上独特的背景音乐,形成自己的风格。

第二类是情感寄托。

比如哄娃睡觉时,能不能有一首包含了宝宝名字和晚安祝福的专属摇篮曲?

再比如,在一个emo的深夜,能不能有一段旋律,精准地表达我此刻复杂的心境?

Tunee

第三类是版权规避。

比如,创作游戏或者影视剧、短剧短视频制作时,常常会遇到版权问题,要么用同质化的音乐,要么付高额的版权费。

如果自己能快速低成本创作出专属的音乐,还能规避版权,肯定也是刚需痛点。

不过,很快就在Tunee官网上看到了他们的解决方案:

Tunee
Tunee

话说回来,对于咱们普通人来说,音乐的本质,从来就不仅仅是功能性的,它更多的是情感的载体,是记忆的锚点。

比如,我每次听到周杰伦的《七里香》,脑海里浮现的都是高中时代的操场时光;每次《清明雨上》的前奏响起,不自觉就浮现大学校园里馨月湖畔的约会情景。

音乐,将无形的时间和情感,刻录成了有形的记忆。

那么,AI生成音乐,提供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?仅仅是高效地产出一段旋律吗?

显然不是!

我觉得Tunee的团队想得很明白,他们的Slogan里提到,Tunee不仅仅是一个工具,更是你的“音乐伙伴”。

嗯,“伙伴”!

这个词用得极好,一下子就从一个冰冷的“工具”属性,升华到了有温度的“陪伴”关系。

其实,这也正是:好的产品、细腻的体验,从来都不是功能的无序堆砌(Feature Factory),而是与用户心灵深处的对话。

众所周知,产品的定位,决定了天花板和能走多远。

Tunee

2、AI产品实践:一首诗,如何变成一首歌?

说一千道一万,不如实际上手干一干。

我套用Linux 的创始人LinusTorvalds的一句话:Talk is cheap, Show me the product。(能说算不上什么,要给我看下产品)

Tunee

恰好,前两天翻到之前写过一首小诗(是的,你没看错,也是个多栖发展的斜杠青年,哈哈哈),突发奇想,如果让Tunee把这首诗变成一首歌,它的能耐到底如何呢?

先说下结论:

整个过程,产品体验远比我想象的更深入、更细腻,更像是一场人与AI的“灵感碰撞”与“共创之旅”。

1️⃣第一步:选择“对话”,开启创作

进入Tunee,我并没有急着输入指令。

我注意到它提供了几种生成模式,包括“极速模式”、“联网搜索”等。

极速模式适合目标明确的用户,直接提交指令和歌词就能快速出活。

但对于我这种要把一首诗改编成歌的模糊需求,显然,“对话式音乐智能体”模式是更合适。

我把那首诗直接扔了进去,然后用大白话告诉它:

我想要一首古风的歌曲,你可以根据下面这个我自己写作的小诗来创作,体现当时的心境。诗词如下:

青灯浮影苍雪忙
庭院柴门掩风唱
痴笔晓染春墨墙
纸醉惊觉旧时荒

疏径寒榭倦雾藏
西楼残笛烟波塘
游梦几度南山巷
禅杖错把尘钟撞

说实话,觉得对话式这种交互方式真的很好,让用户感觉自己不是在操作一个软件,而是在和一位懂我的音乐制作人沟通。

Tunee

2️⃣第二步:一次输入,多种惊喜

很快,Tunee就完成了初步理解,而且给了我三个不同方向的音乐方案。

而且,直接以卡片按钮的形式展现出来,作为成年人,我当然是直接选择了“我全都要”。

就像刚说过的,这种交互设计,对于产品体验的提升是是很明显的。

让用户在合适的时候点击,其实比一直只让用户输入的交互体验更好,不仅节省了用户的时间成本,还能缓解用户焦虑。

Tunee

3️⃣第三步:从听到看,多模态的胜利

大概等了不到10分钟,几首歌曲就生成了。

更让我惊喜的是,每首歌自动生成的封面图片都特别好看,而且意境与歌词高度匹配。

在之前文章中也分享过,AI在多模态这块能应用的场景太多了,你看,这就是AI多模态能力的直接体现,文生图、文生音乐,已经能很好地协同工作了。

而且,生成的配图,与意境高度匹配,真的质量很高,咱就是不知道用的啥模型哈哈。

Tunee

但这还没完。

在生成的歌曲下方,我看到了“制作MV”和“歌词视频”的选项,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对其中一首我最满意的歌点击了“制作MV”。

Tunee

很快,AI智能体把一些关键的参数以按钮选择的形式反馈了出来,你只需要选择或调整参数即可。

这种化繁为简的设计才是AI赋予工具产品的内涵,用户操作体验顺畅丝滑,远远没有创作压力。

Tunee

当然,点击立即创建后,大概几分钟,一个由AI生成的、画面精美的60秒音乐视频就出炉了,实际看了下,真的很在线啊。

Tunee

你看,这对于我们这些内容创作者来说,这意味着从音频生产到可视化传播的链路被完全打通了。

 

4️⃣第四步:精雕细琢,人机协同的艺术

AI或许存在不确定性,但乐观的人看到的往往是更多体验,即使有些瑕疵,依然可以再用AI来修复闭环掉。

比如,这个初版的歌曲已经不错,是温婉的女声,但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,能不能换成男声,最好是带点JAY那种咬字不清又充满味道的感觉?

于是,我继续在对话框里输入我的新想法。

Tunee

很快,新版本就出来了,果然对味儿了,但稍显遗憾的是并没有周董的音色。

不过我在想,未来智能体如果克隆了音色,真正属于你自己的音乐就到来了,我个人觉得迟早回来,而且这里面商业化的空间还很大!

Tunee

接着,我又发现一个问题:AI完全是照搬了我的原诗,句子长短过于规整。

于是我再次提出需求:

“能把歌词调整一下吗?让它更像歌词,有长有短,更有节奏感。”

Tunee

Tunee再次理解了我的意图,并对歌词进行了二次创作和编排,最终生成完整的歌曲,歌词就像开头一样。

当然,整个过程体验下来,就像是和一位极具耐心和才华的音乐人,共同打磨一件作品。

顺便说一句,这个界面设计也真的很顶。

Tunee

3、最后的几点感想:技术为人服务,而非定义人

这两天对Tunee这款AI产品的深度体验,让我对AI创作有了更深的感悟。

尤其是咱们作为产品经理,在体验之外,更应该习惯于拆解其背后的产品设计逻辑。

在我看来,Tunee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非常出色:

1.极致地降低创作门槛:

通过强大的对话式智能体,它让一个完全不懂乐理的“音乐小白”也能快速上手,表达自我。

2.兼顾大众化与专业化:

它既有“一键MV”这类满足大众用户社交分享需求的功能,也提供了“智能母带处理”和“音轨分离”等准专业级功能。

3.清晰的商业化路径:

在满足免费用户创作体验的同时,也为有商用需求的用户提供了付费订阅和“商业许可证书”。

4.重视社区与生态:

从官方引导加入社群的动作可以看出,Tunee非常重视用户社区的建设。

是的,过去,音乐创作的门槛非常高,而Tunee这样的产品,正在做的,就是拆掉这堵墙。

在他们的产品愿景里,有这样一段话,深以为然:

“我们深切尊重专业音乐家的艺术性和奉献精神,同时我们也相信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通过音乐表达自我。

我们不仅在创造音乐。我们正在创造一个世界,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声音真实地表达自己,技术服务于创造力而非使其复杂化,音乐创作的乐趣普惠大众。”

Tunee

你看,这才是产品最终极的价值升华。

技术的发展,不应该是为了让机器取代人,而是为了让每个人,都能更好地成为自己,它让“人人都是音乐创作者”这句口号,变得前所未有的真实。

最后,还想说一句感概:

对于咱们产品经理而言,身处这样一个技术爆炸的时代,我们更需要思考的,或许不是如何利用AI实现降本增效,而是如何利用AI,去创造那些真正能触动人心、带来陪伴和温暖的价值。

毕竟,再强大的算法,也算不出人心的温度。

Tunee

相关导航